我与石燕戴氏的缘分
文:廖金求
作者按:欣闻石燕戴氏宗亲会于今日在隆回友谊国际大酒店举行交流会及庆典活动,预祝活动圆满成功。我祖婆做为石燕戴氏的后裔,百感交集,往事历历在目,于是写下了此文。
石燕戴氏,隆回的名门望族。
自宋末元初年间,石燕戴氏始祖彦章公开基以来,至今700余年,人才辈出,灿若繁星。
而我老家,车田江,这里依山傍水,人文荟萃。自我廖颜始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下担以来,人丁兴旺,祖德流芳,乃横板桥大族。
那么,这六百多年来,做为相邻的两大家族,他们是否有过交集?是否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记忆?带着这些思考,我翻阅了我们《廖颜族谱》。
古时由于交通不发达,不存在远嫁的可能。而我老家离石燕才几公里,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两大家族互通婚姻,他们筚路蓝缕、披星戴月,辛勤耕耘。经过几百年的持续开发,和其他姓氏一道,终于造就了横板桥一带的兴旺繁荣。
具体到我们这一支系,我翻了族谱,其中我第十六世戴氏祖婆就来自石燕,并且族谱上记载为石燕大利公之女,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生。我十六世戴氏祖婆也是湖广填四川的见证者,其时正值湖广填四川末期,我们先祖十五世老大房去了四川。而我戴氏祖婆,留在老家,勤勤恳恳恳,任劳住怨,生了三个儿子。
而我婆婆,也是石燕戴氏之后,清末出生在春风院子,我婆婆家有三姐妹,我外太公后举家迁往天龙山脚下,以放鸭为生,他的三个女儿就嫁在了附近。
当时正值民国时期,我公公婆婆先在石江街上做饮食生意,后又转到横板桥街上,由于美味可口,食客纷至沓来。到我妈妈这一代已传了三代,现在我母亲还在横板桥做面食生意。
我婆婆身材高大,力大无穷。走日本时(公元1944年),全村人都躲在山上,我婆婆由于牵挂着家里的东西,返回家时,恰巧来了一个日本鬼子,我婆婆顺势抢了鬼子的枪,在扭打过程中,脸上挨了一刺刀,但我婆婆还是把那个日本兵打死了。
我婆婆勤俭持家,对我爷爷呵护有加,对她的两个孙子,我伯父和我父亲疼爱无比。我爷爷曾和匪首张云卿、张光标等打过牌。曾经,匪首张云卿想推荐我爷爷做武冈县石江乡乡长,但我婆婆和我爷爷不从。我听我父亲讲过,小时候,我们家有位本家姑姑嫁在罗子团水积托,因病去世。我婆婆是小脚,她硬是带着我父亲走小路,当时交通不发达,小脚踩在田埂和杂草中,很不方便。此情此景,我父亲在世时多次提起。
我爷爷也从未忘记他的母亲,戴氏婆婆和戴外太祖公。由于外太祖公无嗣,他们去世后,被我爷爷安葬在横石湾油铺坳上。我爷爷在有生之年,给他们都打了石碑,每年,我们都要去扫坟挂青。我想,这不仅仅是我爷爷从未忘记他母亲的养育之恩,也是廖戴一家亲相敬相爱的缩影,具体而言,是整个廖戴六百多年来相濡以末,肝胆相照的体现。也是廖戴互通婚姻,血浓于水的亲情体现。
我想,这种亲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增长。我婆婆的娘家春风院子的戴家亲人,这些年来,在横板桥街上碰见都会打招呼,虽然我婆婆一家迁往天龙山脚下已一百多年,虽然我婆婆已去世六十余载,但这份亲情会延续下去,直到永远永远……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廖金求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隆回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200664305@qq.com)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