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者,停也,自古以来,就是歇脚品茶的场所。众善亭,一座屹立于隆回西南的凉亭,虽经岁月沧桑、风吹雨打,但仍默默地屹立在山顶之颠。羊楼、陈家坳、众善亭、八石冲、婆婆井,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穿越时空,从远古走到现在…立秋已过,但太阳仍旧热情似火。现在是喝水的旺季,由于我的车子已坏,特意请了个师傅帮忙送货。从隆回返程,师傅特意告诉我,从沙子坪翻山经众善亭过大塘去横板桥的路最近,虽然我没走过此路,但我听说过多次,在未通公路,或者是坐车不方便的年代,这条路就是条古驿道,它上通山门、溆浦,下至桃花坪、邵阳。前几年,西洋江曾有数位老人跟我提起过众善亭,婆婆井。也曾说起年少时的壮举,清早从老家出发,从羊楼经陈家坳翻八石冲,下沙子坪,喝上清冽甘甜的婆婆井水,然后继续赶往桃花坪,办完事后又翻此路返回。甚至为了赶时间,都是一天一个来回,而且,那个时候的东西很多都用肩挑。我在感叹他们年少时的壮举时,也对这条路充满了好奇和渴望。而今,这个机会来了,当师傅说走这条路时,我欣然应允。而且,这条路以前是条古道,有驿站,那山丫当口的众善亭,更是象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见证了历史变迁。传说,晚清重臣郭焘嵩从桃花坪过横板桥时,曾经此路,想必在众善亭小坐。蔡锷去邵阳考秀才时,也有可能翻大塘坳上,下山后喝婆婆井清甜的泉水,因为此路是山门通往邵阳的古道。当然,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行人,他们南来北往,为生活而四处奔波。落日余晖下,吹着立秋后高温下的悠悠晚风,从沙子坪巷道直行而上,一路迤逦,路还是那么陡,但与同伴谈笑风生,连空气都弞漫着苍林翠柏的气息,寻常古道,早已湮灭在荒野草丛中,任凭风吹雨打。只有这新修的马路,昭示着沧海桑田、岁月变迁。在山顶的众善亭,仍含情脉脉,仿佛在诉说千余年的陈年往事,上山门、溆浦,下桃花坪、邵阳,往往要在这歇脚品茶,但今天,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无暇去众善亭小坐…隆回西的天空是多情的,蓝天白云下,乡间的空气清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的车盘旋而上,往往是山重水复之处,便豁然开朗。陈家坳、春风院子、白石铺、大塘坳上,春水函、冲里胡家、岩门前、仿佛片片玉石,点辍在这静谧的山野间,有如桃花源。那弯弯曲曲的山路,连接了外面的世界。师傅说这条路通罗子团、那条路通漆山、石洞。虽然我没走过,但附近的山我还是熟悉的,你可以想象人不知(地名,顾名思义)的险,也可以仰望天龙山的绿,冲里胡家水库,是藏在深山中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们连成一片,生生地把横板桥和沙子坪切成了两个世界。到横板桥这边的路窄了很多,会车也不方便。但我们的心是美好的,如同这初秋的热情,这丘陵连片的稻花香,如同空气,弥漫在欢悦的归家途中,听师傅讲,横板桥一带上班族,很多走这条路,因为路近,加之南麻公路翻修,此路也成了他们的捷径。这一带,也是廖、戴、陈、胡等姓的聚居地,千百年来,他们披荆斩棘,荜路蓝缕,比邻而居。而江南丘陵式哟原野,造就了这里生生不息,鸡犬相闻的田园生话。大塘坳上是过去对这里的一种称谓,如今,天堑变通途,和平原相比,没有多大区别了。众善亭一带人文历史厚重,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天龙山、人不知、雷石岭、春风院子、岩门前、萧一菊公墓园散落在周边。道光《武冈州志》中的横罗溪支流石孔(石洞)水就发源于此。晚清时期,这里也是凤凰团(横板桥)、罗紫团(罗子团)的交界之地。此次有个遗憾,南岳庙沙子坪那边是双车道,而到横板桥地段,却成了单车道,会车不方便。乡村振兴,应该从路开始吧。但愿横板桥路段扩宽,如此,则古道換新颜,继续它惠及乡邻出行的使命。廖金求,横板桥车田江人,高中(隆回十中)时曾任文学社长,喜欢诗和远方,也曾漂泊过,办过厂,开过店。现在隆回发展,有自己的经销商和客户群。经营范围:净水机、桶装水:古井山泉、和一山泉。年销量十万桶。订购热线:15180920162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廖金求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隆回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200664305@qq.com)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