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隆回新闻 隆回罗洪红薯香

隆回罗洪红薯香

高罗人网 2022/9/24 10:53:44

罗洪风情 | 秋意浓浓,再闻当年红薯香

文/罗崇良

绿叶渐染渐黄,空气中透着丝丝凉意,当中秋节一过,随着水稻的收割完成,红薯也快到了挖收的季节。


说起红薯这东西,我首先想讲一个故事,又恐闲话太多,只好概言而之。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发现了朱薯(当时称谓)这种农作物,不但生熟可吃,饱腹免饥,而且耐旱易种,适应性強,便很想带回国内种植,无奈菲律宾当时是西班牙殖民地,严格封控,禁止出口,于是,他不得不费尽周折,也曾遭到过毒打,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将薯藤织在拖船的水下揽绳中,最终带回了国内。


他将薯藤培育扩种,恰逢当年数地大闹饥荒,他又上书官府,必须多栽种红薯,最后被釆纳,从此,红薯在中国得到大力推广,因而陈振龙也被后人称为“红薯之父”。


图片

我们家乡罗洪地处西南山区边缘,境内多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无论地理环境而是气候条件,都很适合红薯的生长,因而除了水稻外,红薯也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罗洪就可说明这一点。


很多人认为,红薯只是一种杂粮,现在人也吃得不多,可我则以为,红薯其实也曾是主粮,也曾在过去年月里,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饭碗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红薯不但补充了短缺的粮食,填饱了人们的肚子,而且当时红薯的作用与地位,几乎可与大米不相上下,让人不可轻视。


我这种观点,不是故意言苦,也不是小题大作,可作为一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讲,有着不同的意义,直白点说:就是吃着红薯米饭长大的。


可能年轻的朋友不甚理解,但只要是八十年代以前的人都应该知道,四零五零的人甚至更有体会。


我最有记忆的是七几年这时期,村子里每家每户都要挖好多的红薯,少的人家也有两三千斤,多的人家有大几千斤,个别人家上万斤都有。


那时只要谁家红薯丰收了,乡邻就会街谈巷议,津津乐道,这时主人家也会传经送宝,讲授心得。


挖红薯也是讲究活,看天作事的,一般都要赶在秋冬霜冻之前,天气晴好的日子才开挖,刚挖出的红薯要进行认真分拣,个大好看又光滑的才送地窖贮存,待日后吃多少就拿多少出来,又丑又小的或破损的,一部分剁成红薯米晒干,一部分用来催肥猪或磨粉,最小的可放地上风晾一段时间,然后蒸熟晒成小薯干。


总之在乡亲们的眼中,红薯浑身是宝,无论大小,用处多多,哪怕丁点浪费也没有。


图片

我印象最深的是剁红薯米,只要天气晴好,一到晚上,院子里就呯呯嘭嘭一片菜刀声,家家户户都在剁红薯米,真是一派热闹景象。


红薯米剁好后,要经过清洗,再盛入箩筐,等次日早晨出太阳时,担到晒坪里,敞开在晒帘中晒干,清洗红薯米的水过滤在一个大木桶(俗称王桶)内,等第二天早上打开木桶下面的塞子,放干水后,底部就是厚厚的白色淀粉,而淀粉可以加工成粉条(俗称线粉),这可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我家每年都要晒好几百斤干红薯米,需要把一千多斤红薯剁碎,因而全家人要忙好几个晚上,才能忙完,我那时还小,有时也得帮忙。


晒干的红薯米,主要用来掺着稻米煮饭吃,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红薯米饭,如果有吃不完多余的,就担到集市上去卖,出于贪玩,我就曾跟着母亲卖过几次红薯米。


在青黄不接的季节里,往往一担红薯米,可以卖到一担稻谷相同的价钱,可见当时红薯于人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


图片


小时候我也爱吃红薯,尤其是那种晾过一段时间的红薯,特别甘甜,不管是生吃还是熟吃,都很润滑爽口,有时光吃红薯就能当一顿饭。


当然最爱吃的还是红薯干,只要家里有,就时不时的抓上一把装进衣蔸里,边走边吃,那种感觉真好,到现在还能回想起来。


红薯还可以用来烤酒,母亲也偶尔会烤上一两百斤红薯的酒,虽然我家没人喝酒,但可以用来待客,这原汁原味自已烤的酒,比起那些商店买的勾兑酒可就强多了。


红薯不仅伴随了我的生活,而且也伴随了我的成长,在流年的日子里,几回回梦里回眸,内心不无感慨。


图片

图片

社会在高速发展,时代在不断变迁,如今的人们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早已进入了小康,红薯也不再是人们饭碗里的主食,原来梦寐以求的普通白米饭,并不是现代人的需求,而是更营养,更健康的优质稻米。


可是,红薯也完成了又一次的华丽转身,成了人们追捧的绿色食品,不折不扣的原生态食物,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值得拥有的货源。


过去只为了吃饱,现在只为了吃好,这是时代发展的主流,也是进步的必然趋势,红薯的属性,不是杂粮中主粮,也不是主粮中的杂粮,而是天然的粮中之粮。


近些年来,随着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土地荒废了不少,农村种植的红薯也少了许多,这不得不引人深思,这也是产业不平衡的具体表现,我想最好还是——愿有岁月在,但闻红薯香。


2022年9月21日于隆回


作者简介往上滑阅↑罗崇良,笔名雾雨前行,隆回罗洪镇上罗洪人,爱好诗歌,户外运动,曾在空军部队服役,有多篇小稿在《中国空军报》发表,自谋职业,淡然看世界。


阅读 1306
分享到:
GPT Ai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