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隆回文学 廖金求 | 隆回横板桥邮政局的变迁

廖金求 | 隆回横板桥邮政局的变迁

醉美隆回西 2023/11/20 11:10:56

横板桥邮政局的变迁

文:廖金求

听闻横板桥邮政支局要搬了,就在老邮电局对面,11月20号盛装乔迁开业。

横板桥邮政局,在新时代人们的印象中,关注度不高,即不时尚,也不带有乡土气息。仿佛它就是古董,从远古衍生而来。

但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人来说,邮政局就是家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买邮票、写信、发电报、看报纸、收汇票等,仿佛它就在身边,事事为你服务。

图片

(八十年代修的横板桥邮政局,已经完成历史的使命)

1956年,县邮电局在横板桥设邮政代办所,主营电话电报、邮寄信件、报刊发行。1951年至1958年,横板桥没通客车,所有邮件用马车驮运。1965年,乡邮员配自行车,1972年南苏公路通车后,代办所在横川街建邮电楼房,改称邮政所。1976年升级为横板桥邮电支局。90年代,乡邮员配摩托车邮送。90年代后,各村设邮递代班投递员,支局由乡邮员直接交邮递代分邮件。1998年邮政与电信分家。

小时候,由于父亲在靖县会同一带搞副业,写信发电报便成了家常便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邮电局在横板桥粮站对面,下了几个台阶便到。我清楚地记得,其中有个女发报员,专门收发电报。发电报用阿拉伯数字,四个数字代表一个字。如果遇到急事,只有发电报最快。那时一封信要一个星期才能收到。而电报,一天就到了。

我还记得邮票八分钱一张,因为要与父亲联系,我母亲便买一版(有几十张),以备急用。邮递员是个清清瘦瘦的高个子,一部单车,风雨无阻,我伯父家(当时为生产队长)就订了很多报纸,如《湖南日报》《人民日报》,还有期刊《华南民兵》等等。每当放学后,我就翻看伯父的报纸,天南地北,上下五千年,都在指尖一滑而过。

1984年,县邮电局在现横板桥街购地4亩,修建邮电大楼,1985年,邮电支局搬迁,挂牌营业办公。

当时,电视机还是稀奇货。横板桥只有区公所一部彩电,每到华灯初上,区公所礼堂人员爆满。横板桥邮电支局也买了一部黑白电视,其时香港电视剧《霍元甲》《陈真》《再向虎山行》等武侠剧走红,我们几个也趁天黑,在邮电局门口的黑白电视机前一睹为快。其时,卷发流行,我还记得有个女同学特意卷了头发,挤在人群中,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一颦一笑还留在心里。

图片

(装修一新的新横板桥邮政局,承载着乡村振兴与人民的厚望,迎接时代的风口)

这些年来,因回家发展,我经常去邮政局办事。看着门前的车水马龙,堆积如山的邮政快递,每到节假日时的繁华喧闹……但感触最深的,仍旧是年少时那个有台阶的前门,绿色的邮筒,以及那放入邮筒时的信笺,仿佛就在昨天。

风华是一指流沙,随着岁月挖呀挖,苍老是一段年华,只有留在记忆里,日复一日地升华。横板桥邮电局,虽然在岁月的变迁中一迁再迁,但那时的邮票,那时的卷发姑娘,以及那时的发报员,以及一切的一切,可否安好?

图片

图片


阅读 282
分享到:
GPT Ai智能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