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隆回文学 廖金求 | 隆回横板桥老街

廖金求 | 隆回横板桥老街

醉美隆回西 2023/5/19 9:31:54

横板桥老街

文:廖金求

横板桥,一个带着江南气息而又普通的名字,如同小菜园的葱一样,在西洋江的涛声中年复一年的生长,从流金岁月中而来,从一代又一代的先民的脚下走来,虽然木桥已变成了石桥、水泥桥,但,横板桥这个名字,却成了我念念不忘的故乡。

图片

横板桥这名字,来自何年?有来自哪个朝代?无法考证。西 汉 时, 湖南的南部 为 南 蛮 地带。北宋李昉所编纂的《太平御览》(983)亦载之:东汉末年,零陵郡北部仅“都梁、夫夷、重安、昭阳、蒸阳、湘乡”六县。横板桥应该隶属于都梁。据陈氏族谱记载,唐 同 光二年(公元925年)陈百 万 奉 命 起 兵 楚 南 平 南 蛮(新化县、隆回高平一带),横板桥离古高平县60公里,自然,陈百万公未能亲征横板桥,但通过后来人口的迁徙和开发,现在在横板桥一带也有陈百万公后裔。

至于横板桥一带当时有没有原住民?无从考证。

诸多姓氏族谱记载,最早是在唐 末 宋 初 时期(公元900年至1000年)。经过唐未的农民起义,五代十国的连年混战。大批的北方人,或江西人,为了生活,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来到湖南,其中有些人迁徙到横板桥及周边一带。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时,此地曾属于武攸(即武冈),因此,横板桥三大姓的萧、戴、廖族谱上都以武攸某某氏自称。为了方便,人们用木板横架在罗横溪、或西洋江上。它们紧紧地把河两岸的人们联系起来,加快了当地的开发和往来,这就是横板桥名字的由来。

始迁横板桥地区的萧、廖、戴三大姓,均在宋末或明初时期,此时期唐、胡、张等姓氏已进入横板桥地区,已经成为当时横板桥的土著。

那么,为什么萧、廖、戴三大姓后来者居上,成为当地的望族。我认为,抱团取暖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至今,庄上(相传这里有廖颜大富人家在此坐庄)、神里(萧氏居住地,城里,曾传武冈城要设在这里)、车田(廖颜氏历代先祖在此以水车灌溉而得名)、十子铺(相传大户人家有十个儿子在此开铺)、鱼楼村(余粮,现楼底下)等等,都在昭示着这里的繁华。

当然,由于横板桥的繁荣,很多外地人来此做生意,他们沿西洋江一带开铺,带动了横板桥的发展。

夏姓从新化、双峰等地迁入横板桥境内,夏姓临江(西洋江)而立,建有几家小店,经营豆腐、酿酒理发等。人们称“夏半街”。可见夏姓在横板桥老街初期的商业地位。

图片

明 清时期,湘乡、双峰、邵阳、武冈(现洞口)人的匡、尹、曾、邓、朱、黄等生意人迁入横板桥街上,经营染布、中药、铁器等加工业,逐步发展了门当户对的店铺,正式出现街 巷。

清嘉庆、道光年间(公元1810年-1840年许)湘 乡帮、邵阳帮、横板桥本土帮 三帮在横板桥老街西洋江与横罗溪交汇处始建“武 公 馆”。而廖颜氏祠堂(现横板桥镇政府)和萧氏祠堂(现横板桥中学)就象双子星座,在西洋江畔熠熠生辉。

从驿道去武冈,云 贵 川经 商的商 贩,从大水田、苏河、碧山一带放排去邵阳、益阳、汉江的船 夫,横板桥是中转站、他们往往在此休息,自然免不了消费,待酒足饭饱后,便又匆匆赶路。

1839年,曾国藩进士及第,为筹入京路费,也为答谢族人,从老家湘乡(现双峰)出发,九月初三到高沙、九月初四夜宿横板桥萧氏祠堂,第二天经十里山,抵达高平窝山。在横板桥期间,经车田江、横石湾欣赏西洋江美景。我国第一任驻外使节、广东巡抚郭嵩焘为筹粮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夜宿横板桥临西洋江的茅屋客棧里,当时,正值深秋,寒意渐浓,郭大人毫无睡意。于是:“黄板桥南旧茅屋,夜凉支枕听涛声”。

据说,蔡锷的父母曾经在横板桥开店打豆腐、酿酒,而且,生意火爆。

1935年12月19日,红二六军团长征,从萧家山、荷叶塘、罗子团等地进入横板桥,虽然只有两天一夜,但却留下了很多优美的故事。

至今,还有许多有关大土匪张云卿和张光标在横板桥吊羊、打牌赌博的故事。我爷爷年轻时牛高马大,张光标曾想拉他入伙,我爷爷坚决不从。我现在还听人说,新化有位婆娘,在横板桥开馆,专门调停土匪和被绑架的乡民之间的事,后来此人在土改中被枪毙。

图片

雪峰山大会战时,在横板桥涧山和洞口醪田交界处的南岳坳,国军和日本鬼子曾在此交火,当时,国军正在做饭,未做准备,日本鬼子趁机而入…但不管怎样,后来,日本鬼子沿横板桥经荷香桥、滩头溃败。所以说,横板桥也是对日最后一战的见证者。

原全国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周玉清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曾在此求学,尤其是车田江的石板桥,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时,大批的解放军进入横板桥往7803工厂(803),但也为横板桥做了许多实事,位于横板桥往803的反帝桥、以及前往803的公路,都是他们修建的。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磨得发亮的青石板路还在,木屋子鳞次栉比,从横板桥石板桥拾级而上,屠桌、豆腐坊、纸马店一字排开,老合作社在老街的中心,虽然物资不算丰盈,但人们喜欢来这里购物,每逢赶场,人山人海,好不闹热。可惜一场大火,把这里的一切都化做记忆。

记忆中,隆回十中的青砖瓦房,那是萧氏祠堂留下的痕迹。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而今,虽然横板桥的商业中心已外移至南麻公路旁。但老街,那些石燕戴家的枣子、涧山的窑货、石下江的卖布人、那谣传用洗澡水做的豆腐,以及黑白照的照像馆、用手推剪的剃老匠、那沾满油腻的屠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埋在唐家垅的风里,以及西洋江对岸小菜园的葱香里。有人说:日久他乡即故乡。

而我要说:故乡也好,家乡也罢,老街,永远在我记忆里……


图片

廖金求,横板桥人,隆回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曽任十中白马山文学社长。学生时代,曾有文章入选《十年改革-中学生优秀作文选》、《西洋江,那悠悠长长的母亲河》荣获2021年隆回县网信办自媒体优胜作品,有文章入选《隆回风情》和巜隆回民间故事》,其余文字散见自媒体公众号。


阅读 938
分享到:
GPT Ai智能机器人